夏日的只楚街道泰颐社区,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鲁东大学交通学院团委联合泰颐社区共同指导的“石榴花开・智绘青年”社会实践团,正以专业社工理念为引领、青年志愿服务为载体,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书写着创新社区治理的青春答卷。
创新实践模式:“双轮驱动・三维赋能”绘就新图景
面对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挑战、新需求,实践团立足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双轮驱动・三维赋能”实践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双轮驱动”构筑治理核心引擎。一方面,发挥专业社工的引领作用,实践团邀请资深社工为志愿者开展系统性培训,涵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工们凭借专业的洞察力,精准识别社区需求,科学设计服务方案,确保志愿服务靶向发力。另一方面,激发青年志愿参与的内生动力,通过建立“志愿时间银行”“星级志愿者评定”等激励机制,吸引了大批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形成了“社工引领、志愿者跟进、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维赋能”激活社区治理活力。在治理效能赋能上,实践团搭建“线上+线下”智慧治理平台,线上通过社区微信群、小程序收集居民诉求,线下组织志愿者开展定期走访调研。社工对收集到的诉求进行分类梳理,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协同解决。针对社区附近停车位紧张问题,志愿者们实地测量、形成调研报告,社工牵头组织社区居民议事会,最终确定了停车位改造方案,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在文化认同赋能方面,实践团以“石榴花开”为文化符号,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开展了“民族文化嘉年华”“社区邻里节”等系列活动,邀请社区内不同民族的居民展示特色文化,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同时,启动“社区记忆工程”,组织志愿者采访社区老党员、老模范,整理编写社区发展史册,让居民在共同回顾社区变迁的过程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成长生态赋能上,实践团构建了“高校—社区”协同育人机制。鲁东大学交通学院将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指导和理论支持;社区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服务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志愿者表示,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不仅将专业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更学会了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实用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系列活动开展:精准服务彰显青春担当
“青春议事厅”成为社区治理新阵地。实践团每月组织一次“青春议事厅”活动,由社工主持,志愿者、社区居民、物业代表等共同参与,针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协商。在最近一次议事会上,关于社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的话题引发热议,志愿者们提出了“积分兑换礼品”“垃圾分类宣传小剧场”等创意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很快付诸实施,使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了30%。
“智绘社区”行动点亮美好家园。实践团发挥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业优势,组织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为社区老旧楼道改造、公共空间美化出谋划策,共同打造了“文化长廊”“儿童乐园”等特色空间,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关爱暖阳”服务温暖社区角落。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践团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社工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志愿者们定期上门陪伴老人聊天、打扫卫生。针对社区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社工团队开发“银龄数字课堂”课程体系,志愿者化身“一对一导师”,从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到小程序使用,累计帮助200余名老人跨越技术壁垒。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开展兴趣课堂。在“双轮驱动”的架构下,专业团队的“靶向设计”与志愿者成员的“落地执行”形成闭环。来自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的志愿者小李说:“每次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都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有意义。”

站位高远谋发展:书写社区治理新篇章
“石榴花开・智绘青年”社会实践团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社区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战略的生动践行。从长远来看,这一实践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搭建了新桥梁,使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与社区的实际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推动了校地协同发展。
同时,实践团以“石榴花开”为象征,积极促进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居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增进了民族感情,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展望未来,“石榴花开・智绘青年”社会实践团将继续深化“双轮驱动・三维赋能”实践模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让青春之花在社区治理的沃土上持续绽放,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