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青团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委员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与发展大局,打造“1333”立体式工作体系,即聚焦立德树人“1”核心,锻造“三全育人”“3”引擎,搭建立体赋能“3”平台,凝聚多方联动“3”力量,奋力打开共青团事业新天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天山鲁韵”推普志愿团荣获成果奖,“黄河韵·延安情”党史学习教育团获评山东省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党支部案例《六地考察传“延安精神”五校联合谱写育人新篇章》获评校精品案例。本科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4项,其他科创类比赛获奖13项,大创立项2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2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金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选拔赛金奖1项、银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选拔赛特等奖1项。
一、聚焦立德树人“一”核心,筑牢信仰根基,引领青年跟党走
坚持学思践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恪守“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把牢立德树人“方向盘”,在真学真信中高擎理想底色。构建“党委-团委-支部-团员”一键直连机制。深化基层团组织 "三驾马车" 协同机制,组建入党积极分子与理论学习骨干构成的 "党课研习社",建立班委、团支委、研习社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组织建设、学业互助、思想引领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夯实基层组织架构,实现理论学习无死角全覆盖。构建 "课堂教学-基地实践-网络云学" 三维红色教育体系,厚植青年对党的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开展团支部等级评估工作,实施班团资源支持计划,从评价机制和资源支持两方面加强集体凝聚、形成价值共识,实现对全体同学思想引领的有效覆盖。依托“青马工程”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红色教育及分组研讨等形式,每年开展专题培训 12 余场,实现团学干部全员轮训,学习覆盖率达到100%;主题团日活动参与团员累计超1300余人次,举办“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青春有为 倡廉同行”等系列报告20余场,紧扣时政热点、回应学子关切,把新时代的理论知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讲精彩、讲生动、讲透彻。
二、锻造三全育人“三”引擎,激活发展动能,助力青年成长
(一)“团建 + 育人”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组织根基
以强化团组织建设为重点,出台《学生会工作考核体系总则(试行)》《关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等文件,规范学生会、社团运行机制。建立学生会例会、团委与学生会集体谈话制度,严格把控活动审核关,加强思政类、公益类学生活动组织管理。通过完善负责人上岗培训、工作会议和骨干培训制度,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实施“双周团支书轮值领学”制度,开展习语习言“三每三进”(每月每周每日,进楼宇、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开发 “5 分钟微团课” 短视频库,实现理论学习全年贯穿、全程覆盖、全员参与,不断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与引领力,实现了共青团工作从活动化向专业化转变,思政引领从碎片化向平台化转变,服务示范从片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二)“专业 + 育人”依托赛事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赛促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求实求新中锐意进取创一流。学院深入贯彻领导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以大赛为平台,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持续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工作,制定详细备赛计划,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为参赛师生提供各项支持与帮助。通过讲座、直播等多种形式解读大赛政策、参赛流程,为项目团队开展比赛项目路径和策略的讲座,邀请大赛国赛评委为项目团队和参赛团队作参赛讲座,挑选出潜力项目进行一对一重点辅导,邀请国赛评委为项目做打磨提升,优化项目PPT和商业计划书。本科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4项,其他科创类比赛获奖13项,大创立项2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2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金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选拔赛金奖1项、银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选拔赛特等奖1项。
(三)“实践 + 育人”融入核心价值,磨砺青春担当
重视加强团员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年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增进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使命自觉,在笃实力行中爱党爱国展风采。2024年暑期期间组建“天山鲁韵”推普志愿团、“黄河韵·延安情”党史学习教育团等30余支涉及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教育关爱多领域社会实践团队。200余名师生奔赴新疆、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10个省份、186个社区(村庄)开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农业科技帮扶、义务支教、文化艺术下乡等实践活动共计268次,直接受益群众3600余人。让青年在基层锻炼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其中,“天山鲁韵”推普志愿团荣获成果奖励;“黄河韵·延安情” 党史学习教育团获评山东省“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
三、搭建立体赋能“三”平台,涵育文化基因,锻造强国脊梁
(一)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厚植爱国情怀
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强堡垒”。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阵地,建立“鲁大生科新视界”抖音官媒号,搭建“掌心党建”平台,创办“微直播”“微足迹”“微话题”,打造和延伸具有“生科气质”和“生科特色”的党建带团建思想文化阵地,通过“青年大学习”、“青马班”课堂、“三微一端”、宣传影视、宣传条屏等形式,构建了以红色教育为引领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激发青年的爱党爱国热情,引领学生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增强思想认同、行动追随和情感依归,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二)搭建校园文化平台,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热度
加强文化建设,谱写思政育人“协同曲”。强化文化沁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全环境育人实践探索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大红色文化和学院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环境、融入社会实践,以“浸润式”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清明时节忆先烈,传统文化润心田”“义” 满生科等系列品牌活动,覆盖师生近 3 万人次,举办迎新晚会、“四十载杯” 篮球赛、春日拔河比赛、“推广普通话” 朗诵比赛、新生才艺大赛等文体活动,9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联欢合唱活动,为祖国歌唱,为美好时代歌唱,惠风和畅、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生态进一步构建。
(三)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院始终将大学生西部计划提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来抓,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和实践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将大学生西部计划与学院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与学院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严格选拔品学兼优、有奉献精神的同学,系统培训提升志愿者素质。近年来,学院已有15名青年志愿者在新疆、西藏的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光发热。
学院组建“绿叶筑梦”青年服务志愿团,各级团干部带头参与,依托区域化团建平台,与属地社区、社会组织等单位联合共建志愿者队伍。按照“结对+接力”模式,对接社区青春行动、“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等工作,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扩大“益起来 益精彩”新青年进社区服务规模,通过开设公益课堂、助力电商带货等方式,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50余次,多次收到社区锦旗与表扬信,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四、凝聚多方联动“三”力量,共筑育人新篇,献礼伟大时代
(一)骨干矩阵汇聚合力
加强学风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压舱石”。坚持以德润心,坚持关口前移。构建"8+X"骨干培养体系,系统培育理论宣讲、科技创新等8类青年人才,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凝聚起青年强大合力。安排成绩优异学团干部、党员团员担任“学风导航员”,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擦亮“考研升学”金字招牌,多年来学院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2%以上,马扎精神成为学风建设靓丽风景。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搭建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交流平台,助力在校生学业和职业规划。
(二)师生携手汇通动力
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乐研良好生态育人环境,师生同心同向共成长。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和“山东省首批研究生样板支部”。学院先后获评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2024连续五年获批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党建经验先后入选“山东党建品牌榜”和“大众党建案例”。学院8700余名本科毕业生有46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考取博士,涌现出国家杰青林强和梁振昌、国家千人专家孙士生、国家优青王万鹏、青年泰山学者刘成及省特级教师谷萍、李向红,齐鲁名校长张耘等众多优秀生物学科科研教育工作者,被社会各界誉为“鲁大生科现象”。
(三)社会资源汇聚助力
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以“四十载峥嵘路,同心共启新程”为主题,组织200余名杰出校友回母校,畅叙友情畅谈发展。通过定期举办校友座谈会、校友返校日等活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设立"品骏"奖学金等专项基金3个,每年提供实习岗位200余个。通过整合政校、校企、社院以及校友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学院的育人工作、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院的整体发展汇聚了强大助力,让社会资源持续为学院发展赋能。
未来,共青团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委员会将依托“1333”工作体系持续发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在新征程中续写青春华章。(王泽慧 )